近年來,乾安縣通過引進和推廣增產高效保護性耕作條耕滴灌水肥一體化綜合技術,成功實現糧食產量顯著提升。 2023年,乾安縣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合作,針對縣域內的土壤質量、地貌類型、區域氣候和種植結構等特點,實施“玉米秸稈覆蓋條耕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試驗示范項目。在所字鎮超字村和道字鄉敬老院等地,建設總面積達500余畝的試驗示范田,并引進先進的條耕機和播種機,由權威專家進行跟蹤技術指導。 通過這項技術,乾安縣實現了玉米秸稈全量覆蓋還田,并結合滴灌水肥一體化管理、適度密植、無人機飛防和苗期深松等措施,有效控制農田水土流失,提升土壤地力,促進糧食豐產和高產。試驗示范田的產量數據顯示,與傳統保護性耕作模式相比,新技術模式下的玉米產量增加5387.4斤/公頃,增產效果顯著。 為了進一步推廣這項技術,乾安縣于2023年10月組織召開現場演示會和觀摩會,吸引200余名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參加。專家對技術的優勢進行詳細講解,得到農戶的高度認可。 乾安縣繼續加大推廣力度,聘請中科院專家為全縣300余農戶進行授課培訓,并計劃建設1個縣級、5個鄉級和43個村級的高標準保護性耕作示范應用基地,總面積達13萬余畝。其中,多個村莊的耕地條耕作業面積達到80%以上,實現了整村推進。 乾安縣的保護性工作不僅局限于農業種植領域,還涉及到黑土地的保護和農機技術的推廣。通過多覆蓋少動土、免耕等保護措施,有效減少黑土地的退化現象。同時,依托中科院東北技術生物研究所的技術支持,全縣已經實現30萬畝的高標準保護性工作。 乾安縣還積極推廣滴灌、水培醫療和耙混等先進技術,確保秸稈不離田覆蓋地表,提高耕地、水和肥料的利用率。通過一系列努力,全縣不僅實現糧食產量顯著提升,還為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樹立典范。 初審:張立蘊 復審:石巍 終審:曹夢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