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病是指母牛產出胎兒后,在8-10小時內胎衣不能脫落而滯留在子宮內。多見于老齡牛,奶牛多發,黃牛發病率約為1%。 病因:日糧不平衡、礦物質、維生素缺乏或不足,或精料喂量過多,機體過胖;胎盤不成熟,如應激、變態反應、子宮過度擴張、子宮損傷等,導致懷孕期縮短,而使胎盤不能完成成熟過程,致發胎衣不下;妊娠期延長,胎盤結締組織增生,也可阻止胎盤的分離;胎盤充血、發炎或壞死,引起胎盤粘連;子宮乏力,如營養不足、循環障礙、激素失調、代謝性疾病、慢性疾病、難產、子宮扭轉、運動不足等均可導致子宮乏力;激素失常。 全部胎衣不下時,外觀僅有少量胎膜懸于陰門外,陰道檢查可發現未下的胎衣。患牛無任何異常表現,一些頭胎母牛可見舉尾、弓腰、不安。部分胎衣不下時,大部分胎衣脫落而懸垂于陰門外。胎衣初為粉紅色,因長時間懸垂于后軀,極易受外界污染,胎衣上附著糞便、草屑、泥土,容易發生腐敗,尤其是夏季炎熱天氣。腐敗時,胎衣色呈熟肉樣,有劇烈難聞的惡臭味,子宮頸開張,陰道內溫度增高,積有褐色、稀薄腥臭的分泌物。患牛由于胎衣腐敗、惡露潴留、細菌繁殖、毒素被吸收,呈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廢絕。 治療方法:剝離胎衣,對胎衣容易剝離的牛,可進行胎衣剝離;反之則不易硬剝;抗生素療法。即應用廣譜抗生素裝于膠囊,以無菌操作送入子宮,隔日一次,共用2-3次,以防止胎衣腐敗和子宮感染,等待胎盤分離后自行排出。也可用其他抗生素;激素療法。可應用促使子宮頸口開張和子宮收縮的激素,如每日注射雌激素一次,連用2-3天,并每隔2-4小時注射催產素30-50單位。直至胎衣排出;鈣療法。鈣劑可增強子宮收縮,促進胎衣排出,用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25%葡萄糖注射液各500毫升,一次靜脈注射,每天2次,連用2天。當胎衣剝離后,仍應隔日灌注抗生素,以加速子宮凈化過程。預防。加強飼養管理,注意精粗飼料喂量和比例,保證礦物質和維生素供給,及加強對老齡牛臨產前的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