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風掠過吉林白城黑土地,鎮賚縣二龍濤河流域奏響生命交響——3月12日,2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攜200余只灰鶴、豆雁等珍禽翩然而至,在泛著碎冰的淺灘上梳羽覓食,時不時在濕地上空舒展翅膀、歡快鳴叫,東方白鸛也在鶴群上空現身,拉開全球最大白鶴種群春季停歇的序幕。作為候鳥遷徙通道的"黃金中繼站",這片濕地正以五星級生態服務迎接跨越萬里的"天空舞者"。 鎮賚縣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白鶴種群遷徙停歇地,也是國內公認的最佳白鶴觀測地之一。監測數據顯示,當地每年春秋兩季在這里停歇的白鶴超過4000只,白頭鶴超過1800只,灰鶴數量超過5000只,東方白鸛最高停歇記錄超過2000只,而此次鶴群的“先遣”抵達,預示著以白鶴、東方白鸛為代表的大批珍稀候鳥即將接踵而至。 “護飛”志愿者毛旭、張利發現鳥群后迅速聯動護飛隊和相關部門,并表示“我們要在候鳥活動區域增加攝像頭和警示標牌,保障這些珍貴的鳥兒不受干擾。” 生態優先:濕地修復托起“候鳥天堂” 鎮賚縣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的核心區,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白鶴之鄉”稱號。全球約90%的白鶴種群每年在此停歇補給,高峰期單日觀測記錄逾4000只。鎮賚縣踐行“生態優先、農業強基、能源興業”發展戰略,實施退耕還濕、河湖連通等工程,近年來累計修復濕地70.3萬畝,形成連片水域和淺灘沼澤,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提升。同步推廣的生態農業模式,在秋收后保留玉米、稻田殘茬作為“候鳥食堂”,實現“農田變食堂”的生態奇觀。生態志愿者姜海濤:"對比2014年濕地修復前的2300只記錄,白鶴數量十年增長到6900只,印證生態治理成效"。 科學守護:人與鶴的千年之約 鶴類種群的如期回歸,為白鶴大部隊的到來奏響序曲。作為對棲息環境極為敏感的“生態質檢員”,白鶴、灰鶴種群連續十年穩定棲息印證了鎮賚生態系統的健康度。當地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依托莫莫格保護區6個保護站、各鄉鎮生態護林員和科研機構衛星追蹤數據,精準掌握候鳥遷徙規律。護飛志愿者團隊負責人表示:“我們已對重點區域開展棲息地優化,白鶴偏愛的淺水覓食區、夜棲安全島均完成環境評估,確保‘主角’登場時能享受‘貴賓禮遇’。” 觀鳥勝地:綠水青山間的世界窗口 依托“一江三河”及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鎮賚縣打造出集生態保護、科研教育、文旅體驗于一體的“觀鳥勝地”。在延伸進蘆葦蕩的觀鳥棧道、全景式濕地科普館及多個候鳥觀測點,讓游客可在不驚擾鳥類的情況下,近距離觀賞白鶴“雪衣翩躚舞晴空”的震撼場景。據統計,2024年鎮賚接待觀鳥游客超2.4萬人次,帶動服務業、濕地周邊村民創收,真正實現“一群鶴養活一方人”。國內著名生態攝影專家贊嘆:“這里不僅是白鶴的生存命脈,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生態文明的金色名片。” 當第一縷春光融化冰層,鎮賚的蘆葦濕地便成了候鳥的超級會客廳,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負責人王波:保護區內多只東方白鸛已經回來修整鳥巢,蒼鷺、雁、鴨等也現身濕地,我們的遷徙水鳥監測工作已經全面啟動。 據了解,鎮賚縣已啟動春季候鳥保護專項行動,保護區、林草局與“護飛”志愿者組成聯合巡護隊,通過加密巡護、動態監測等措施,守護遷徙通道,為即將到來的“生態貴客”筑牢安全屏障。 隨著黑土地冰雪消融,悠然鶴唳正喚醒沉睡的濕地,不日,數千只白鶴將攜著春天的信箋翩然而至,在這片“候鳥聯合國”續寫生命奇跡。 初審:張立蘊 復審:石巍 終審:曹夢南 |